普外胸外科成功开展微创TES手术,为腹壁切口疝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
时间:2025-09-18 | 浏览:17 | 作者:罗春燕
您是否曾听说过,做完腹部手术后,切口处可能会悄悄鼓起一个“小包”。平时站立或用力时明显,躺下后又能自行消失。
这可能是腹壁切口疝,是腹部手术后一种并不少见的并发症。近日,我院普外胸外科团队成功开展1例“腹腔镜下完全腹膜下切口疝修补术(TES)”,以微创的方式,为患者解除了这枚“不定时隐患”。
60岁的李先生8个月前因肠道疾病接受回肠造瘘口还纳术,术后恢复顺利。但2个多月后,他发现原手术切口上方渐渐鼓起一个软包,站立或用力时明显,平躺后又能自行回纳。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,李先生不仅活动受限,内心更是时刻担心会发生嵌顿风险。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我院普外胸外科就诊。
经详细查体及CT检查,提示李先生右下腹壁存在一处约3×4cm缺损,腹腔内容物由此向外突出,确诊为“右下腹腹壁切口疝”。
针对李先生的情况,我院普外胸外科团队组织了病例讨论。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腹腔内补片置入术(IPOM)。前者创伤大、术后疼痛明显、恢复慢;后者虽属微创,但需进入腹腔操作,并使用价格较高的防粘连补片,不仅费用高,还存在腹腔粘连和损伤脏器的风险。
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微创,又能避免进入腹腔,还能节约费用?经过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“组团式”帮扶专家罗金龙教授共同探讨,团队最终为李先生制定了“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切口疝修补术(TES)”这一更为先进、适宜的手术方案。
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进入腹腔,在腹壁肌肉与腹膜之间的天然间隙中操作,直接修补缺损,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及治疗费用,但对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解剖熟悉度要求较高。
手术当日,在麻醉团队杨林主任、张永松医师和手术室团队的充分配合下,李地金副主任医师与罗金龙教授仅在患者腹壁建立3个5-10mm的微小切口,通过精细操作,在腹膜外间隙顺利置入补片完成修补。手术过程顺利,未进入腹腔,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身体的影响。
李先生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,第二天开始进食流质,疼痛感轻微,恢复顺利,一周后开心出院。他欣慰地表示:“本来担心要受很大罪,没想到几个小口子就解决了问题,恢复这么快,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!”
此次TES手术的成功开展,是我院疝与腹壁外科领域的一次重要技术跨越,也为本地区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。TES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:
超微创:仅3个微小切口,不进入腹腔,创伤小,体表几乎不留疤痕;
更安全:补片不与肠管接触,减少术后粘连、肠瘘等并发症风险;
费用低:无需使用高价防粘连补片及固定器械,减轻患者经济负担;
恢复快:术后疼痛轻,可早期下床,住院时间短;
复发低:补片置于腹膜外,力学覆盖稳定,长期复发率较低。
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,发生率约2%-11%,表现为原切口处可复性包块,应及时诊治,避免延误导致嵌顿、肠梗阻等急症发生。我院普外胸外科长期开展腹股沟疝和切口疝的规范化微创治疗,包括TAPP、TEP、TES、TAS、TVS等多种术式,致力为不同情况的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。